过去几年,中欧关系因人权问题引发的相互制裁而陷入困境。欧洲议会自2021年起对中国实施单边制裁,并在2023年进一步收紧限制,中方也采取反制措施,导致双方政治沟通渠道几乎完全中断,双方历时7年谈判完成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(CAI)也因此陷入停滞。
在当前形势下,双方都认为加强对话合作十分重要。经数月谈判,中方和欧洲议会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宣布同步全面取消对相互交往的限制,标志着双方将以务实态度回归合作路径,为中欧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注入新动力。
中国和欧盟经济总量超过世界三分之一,贸易量超过全球四分之一,双边贸易持续向好发展,从建交初期的24亿美元发展到现在的7800亿美元。据海关统计,今年一季度,我国对欧盟进出口1.3万亿元,同比增长1.4%。
中欧在高技术领域已形成显著互补。2025年一季度,中国自欧盟进口高端装备同比增长30.4%,占同类产品进口总值32.9%;对欧出口工业机器人、高端机床分别增长81.9%、11.7%。未来,欧盟“工业5.0”战略对高精度机床、航空航天装备的需求,将与中国规模化制造能力形成协同效应。半导体、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联合研发项目预计加速落地。
欧盟“2035禁燃令”推动动力电池需求激增,预计2025年缺口达600GWh。中国锂电产业链凭借固态电池技术迭代,有望填补欧洲产能空白。
欧盟升级《REPowerEU》计划,2025-2030年光伏年均新增装机目标上调至120GW。中国组件、逆变器在欧洲市占率超85%,技术输出规模将持续扩大。
2025年一季度,中国自欧盟进口啤酒、猪肉分别增长25.7%和17.5%;对欧盟出口水产品、干鲜瓜果分别增长34.4%和10.8%。
在消费品领域,一季度,我国进口的72%的箱包、51.7%的乘用车、42.2%的化妆品来自欧盟;我国对欧盟出口电子电器、服装及衣着附件、日化用品同比分别增长7.7%、3%、16.1%。
随着立法机构交流恢复,中欧全面投资协定(CAI)谈判有望在2025年下半年重启。协定若达成可消除双方在制造业、金融等领域的投资壁垒。例如,欧洲企业可更便利地进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,而中国绿色技术(如光伏、储能)加速进入欧洲。据欧盟委员会预测,2025年中欧贸易规模将突破1.2万亿美元,占中国外贸总额15%以上。
正如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所言:“中欧携手不仅成就彼此,还将照亮世界。”中欧解除交往限制不仅是一次外交突破,更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关键转折。从技术协同到规则共建,从绿色转型到消费升级,两大经济体的深度绑定将为多极化世界注入稳定力量。